"精益生產"在企業管理中已經不是一個新鮮詞,但真正理解精益生產的人卻并不多,包括我們的企業,真正使用或推動"精益生產"在企業中實際運用卻總是事與愿違,這里天行健借助中國偉大的數學家華羅庚教授的"生活中的統籌學-----燒水泡茶"案例來從多個維度分析精益生產在我們實際使用中的注意事項.
從華羅庚的統籌學看精益生產:
辦法甲:先做好準備工作,洗開水壺、茶壺、茶杯,拿茶葉.一切就緒后,灌水,燒水,等水開了泡茶喝;
辦法乙:洗凈開水壺后,灌水,燒水.等水開了之后,洗茶壺、茶杯,拿茶葉,泡茶喝;
辦法丙:洗凈開水壺后,灌水,燒水.利用等待水開的時候,洗茶壺、茶杯,拿茶葉,等水開了泡茶喝.
哪種辦法節省時間?顯然是辦法丙,因為前兩種辦法都"窩工"了.
事實上,洗開水壺是燒開水的先決條件:沒有開水,沒有茶葉,不洗茶壺、茶杯,就不能泡茶,因而這些都是泡茶的先決條件.而燒開水,洗茶壺、茶杯,拿茶葉沒有嚴格的先后關系.
我們從以下角度來分析這個案例:
(一)、從生產計劃角度:
1、明確任務要求:明確任務要求簡單來說就是確認訂單,并明確訂單要求.
(二)、現狀分析:對現存的狀況和任務進行匹配性分析;
而案例中對任務匹配性分析如下:"沒有開水,開水壺、茶壺、茶杯都要洗,還需要準備茶葉"
我們在企業管理中簡單說來就是"訂單評審"!訂單評審分為:
A、技術能力現狀匹配性分析:需要分析設備、模具、工藝文件等評估,案例中"泡茶喝"的技術
能力是能用現有的東西作"泡茶喝"這個動作的評估,現有的設備就是開水壺、茶壺、茶杯;
B、現有物料狀況匹配性分析:就是扣庫存、物料需求分析,案例中物料分析就是有茶葉;
C、生產能力狀況匹配性分析:就是評估訂單交貨時間或周期,案例中提出了三種方案給出了時間;
(三)、產能分析:
案例中把整個任務要求詳細分解了分步任務,還對每步的任務需要的時間做了預測:
假設洗開水壺需要1分鐘,把水燒開需要10分鐘,洗茶壺、茶杯需要2分鐘,拿茶葉需要1分鐘,而泡茶需要1分鐘:
企業生產計劃也需要對訂單或任務進行分解,并對分解的任務進行作業時間預測,如果沒有產能基數就無法回復訂單交貨期,否則總是出現延遲交貨的現象.
所以想要提升管理效益和經營效益的最合適的方法就是精益生產.
如需精益生產方面的定位及規劃,請致電天行健咨詢公司,針對您的需求,制定方案!
資訊來源:https://www.leanchina.cn/jyscglnews/3558.html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