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zw4862245 60.168.50.* 2017-01-11 10:30:39 |
70年代初打球、現在仍然活躍球場的人已經不多了。許多年輕人經常問我過去打球和現在打球有何不同,問的簡單,回答卻不敢簡單。我覺得這部歷史不單獨屬于那個年代的球友,她應該屬于我們大家。下面的敘述若嫌長,請原諒,因為家史不是我創造的。
一、 中國業余羽毛球的鼻祖
大家如果拜過師傅,你追查幾代就可發現師祖是歸國印尼華僑(有些除外)。因為,傳入中國羽毛球運動的渠道有兩個:英聯邦國家在華人員和印尼華僑。特別是66年蘇哈托軍政府排華事件,使得上百萬印尼華僑歸國,并由國家分配到祖國各個角落。此后,他們將羽球以星星之火燎原全國,連現在的國家隊都有印尼教練的身影(湯仙虎)。
二、過去業余羽毛球運動的活動形式
70年代初,文化革命趨于平穩,工廠、各行業單位的群眾業余體育活動十分活躍,華僑們平時玩的羽毛球已深入人心,各單位之間的比賽促進了她的發展。但那時的訓練和比賽,個人是不用掏錢。有些大單位會抽出隊員,買拍子、發鞋子、供羽球、發補助(0。3元/天)、再加上不上班。那時侯,這幾項優待是支撐打球的主要動力。比賽之余的活動,大部分愛好者只需買些羽毛球。
另外,過去(80年前)羽毛球運動與現在的**不同點是:過去的場地不花錢。可以拖熟人找場地,要么借到,要么借不到,但原因**不是因為錢。過去,誰也不敢收錢。
二、過去業余羽毛球運動的裝備和場地條件
過去的裝備比現在簡單的多,木制拍子、不超過2元的網球鞋、一筒球,就是全部家當。
拍子:過去的木制拍的品種很少,70年代我記得有燈塔牌、雁翎牌、航空牌。再以前,聽說都是印尼華僑帶過來的。燈塔牌的拍子質量最差。記得,有次公司內部的比賽,**中,至少3次球員將拍子甩折,結果往往將拍頭甩到對方場內,著實嚇人。過去的球友都以有一支航空拍而自豪,我記得大約7元錢/支,這對于當時20元活一個月的年代是件**的事。大約70年代中期,出現了拍把與拍頭用鐵管的連接拍子。80年,出現了鋁合金航空拍(9元/支)。
拍線:5-60年代的拍線是牛筋做的,價錢2.8元/付,70年代,隨著尼龍線的廣泛使用,應用到拍線了,價錢0.3元/付,但季節溫度的變化尼龍線會變得很松軟。
羽毛球:70年代初,影響**的是上海羽毛球廠出品的航空、燕子、蝴蝶、燈塔牌。航空**(0.9元/個),燈塔(0.3元/個)最差,燕子(0.45-0.60元/個)****。70年代末,又出現海獅、**、等等牌子的羽球。
繃拍器械:過去打球水平較高的人首先要會繃拍子。三把螺絲刀(頭部用砂輪磨尖)、一個指甲刀作為工具。過去,是沒有繃拍器的,也沒有人天天給你繃拍,一些不會繃拍的人只能請求別人幫忙,過去的繃拍好手**也將拍子繃不到現在的18-19磅。
場地條件:60-80年代初,大約85%以上的業余球員的大部時間在室外活動,甚至比賽都在室外。有室內場地很少,有標準場地的更少。工廠的廠房、倉庫,學校、機關的飯堂、禮堂都是我們進攻的目標,而且基本是水泥地面。
三、過去業余羽毛球運動的技術狀況
1、技術交流差
由于過去沒有電視轉播和頻繁的大規模全國比賽,無法得到正確的羽毛球技術動作要領和視覺印象,大家圍著一個師父學。至于這個師父動作對不對,都無從比對,基本上錯學錯用。之后,子傳孫,孫傳子,子子孫孫從無對也。在比賽中經常可以看到:一個師傅帶著一群徒子徒孫用一個錯誤動作贏得勝利。總之,傳播落后和比賽交流范圍的局限,造成近親繁殖現象。
2、步伐快、球速慢的特點
由于60-80年代的業余生活和業余體育體制的特點(從事體育活動時間充足),從事業余羽毛球人群一般都是其他運動項目的積極分子,身體素質比現在的普通人群要好,腿部力量好,步伐移動快。但是,過去的業余羽毛球隊員的球速觀念太差,只知道人要快跑、快跑,快快跑,不知道讓球跑快。當時,業余單打中高遠球是主菜單,平高球的應用不廣泛。還有一種情況需要說明,一些正宗印尼師傅是不提倡跳躍性步伐,過去從印尼傳過來的羽毛球步伐講究彈性,不提倡跳躍。我記得,有一本56年出版的《羽毛球技術》(我記不清原名)中,對羽毛球步伐原則是提倡靈活和彈性,強調跳躍缺少彈性。
3、技術戰術的應用水平
過去業余球員在單、雙打中技戰術應用水平應該與現在差距不大,而混雙差距較大。單打中:四方球、防守加突擊、網前搓球加扣球等等技戰術應用基本上都不乏高手。
混雙的差距較大,由于男女站位與現在不同(男女平行站位),混雙中的女球員成為混雙中的攻擊目標,混雙實際成為女球員之戰。
4、全國業余水平的分布情況
60-70年代,由于印尼華僑居住在廣東、福建,再加上全國性比賽很少,只知道廣東、福建、廣西三省的業余水平大大高于全國各地。另外,大城市和國家大中型企業所在地的業余羽毛球技術要好一些。
到了80年代,隨著國家對羽毛球的投入力度的增加以及電視媒體的發展,全國羽毛球熱度逐年增長,但還是線形增長。
“非典”之后,羽毛球出現了非典巨漲。4年后的今天,我們的家大到全國任何的角落,隨著網絡的發展羽毛球的社交平臺得到飛躍擴張。今天在北京打球,明天就可在新疆與不曾見面但早就相識的球友切磋。
不說了,需要說明的是我們的“家史”是主流家史。不是每個人的家史,有不同點,請見諒。
合肥羽毛球廠 http://www.hfjiachen.com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