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13.247.59.* 2016-12-13 09:38:44 |
導讀:組建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,行使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和國土空間用途管制職責。
遵循生態保護內在規律和三江源生態系統特點,以生態保護管理體制機制創新為**口,促進自然資源的持久保育和永續利用,將國家公園建成青藏高原生態保護修復示范區,三江源共建共享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先行區,青藏高原大自然保護展示和生態文化傳承區,實現三江源地區重要自然資源國家所有、全民共享、世代傳承,為國家生態安全做出貢獻。
一、突出生態保護和修復
結合行政區劃和自然地理界限,構建“一園三區”的國家公園,即三江源國家公園,黃河源、長江源(可可西里)、瀾滄江源三個園區。按照生態系統功能、保護目標和利用價值將各園區劃分為核心保育區、生態保育修復區、傳統利用區等不同功能區,實行差別化保護。核心保育區強化保護和自然修復,保護好冰川雪山、江源河流、湖泊濕地、草原草甸和森林灌叢,著力提高水源涵養和生物多樣性服務功能;生態保育修復區實施必要的人工干預保護和恢復措施,加強退化草地、沙化土地治理、水土流失防治和天然林保護,實行嚴格的禁牧、休牧、輪牧,使湖泊濕地草地得以休養生息;傳統利用區適度發展有機畜牧業,合理控制載畜量。以生態體驗和環境教育促進生態保護,科學設計生態旅游線路,實行門票預約和限額制度,在縣城和重要城鎮集中布局公共服務和訪客接待、交通運輸、自駕營地、醫療救護等設施,盡可能減少人為活動對園區自然生態的干擾與影響。
二、探索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模式
處理好當地牧民群眾**發展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的關系,將保護生態與精準扶貧相結合,與牧民轉崗就業、提高素質相結合,與牧民增收、改善生產生活條件相結合,合理擴大生態管護公益崗位規模,使牧民由草原利用者轉變為生態保護者,兼顧草原適度利用。建立牧民群眾生態保護業績與收入掛鉤機制,健全當地牧民參與國家公園的共建機制,鼓勵支持牧民從事公園生態體驗、環境教育服務,從事生態保護工程勞務、生態監測等工作,設立相應社會服務公益崗位,優先安排園區內牧民群眾和周邊的無畜戶、少畜戶和貧困戶,使牧民在參與生態保護、公園管理和運營中獲得****。
三、創新保護管理體制機制
三江源國家公園范圍內土地所有權全部為全民所有。組建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,行使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和國土空間用途管制職責。各有關部門依法行使自然資源監管權。合理劃分管委會和當地政府的管理職責。建立以財政投入為主、社會積極參與的資金籌措保障機制。設立三江源***保護基金。繼續實施草原生態獎補政策,適當提高獎補標準。構建保護野生動物的長效機制,支持三江源國家公園涉及的縣域開展野生動物保護補償。對園區及公園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給予支持。制定國家公園特許經營管理辦法,建立牧民群眾、社會公眾參與特許經營的機制。建立社會廣泛參與保護管理、科研監測、投資捐贈、志愿者服務、社會監督等方面的機制。開展宣傳引導,形成牧民主動保護、社會廣泛參與、各方積極投入建設國家公園的良好氛圍。
全文鏈接:http://zhengce.chinabaogao.com/gonggongfuwu/2016/0Q024QP2016.html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