企業文化人人可以談,也人人可以做,甚至,人人都以為企業文化很簡單,但嚴格來說,并不是人人都懂。傳統企業文化存在三個根本性定位錯誤:
**:企業文化理論定位在外在表象而非內在本質;
第二:企業文化建設定位在授人以魚而非授人以漁;
第三:企業文化功能定位在戰略之外而非戰略之中。
實際上,人人都懂得企業文化是無形的,但人們往往試圖把企業文化用固化的形式表現出來。美國就把企業文化描繪成一個管理工具。工具是有形的、有用的,因此廣受推崇。企業文化因此而流行起來,隨著其他西方管理理論,一同進入中國。中國的專家學者進一步發揮,給出了企業文化的“總和說”,“洋蔥說”,“積淀說”,“現象說”“同心圓說”。還形成了很多流派,如定性派,定量派,實戰派,經院派,**力派,文化力派,解構派,集納派。無論是哪一門哪一派,都是在企業文化的外在表象上做文章。因為他們不懂得道,因此這些定義都脫離了企業文化的內在本質。這是傳統企業文化的**個根本性定位錯誤——企業文化理論定位在外在表象而非內在本質。
什么是企業文化的內在本質?這個內在本質是說不出來的,不可描繪的,無法比喻的。如果說出來了,看得見了,聽得到了,那就一定不是真正的內在本質,就與傳統企業文化理論學說沒有什么兩樣。直截了當地說,傳統的定義都不是真正的定義,只是各自對其外在表象的一種描繪語言。既然是描繪語言,就沒有誰對誰錯的問題,都是源于各自的見聞和理解。企業文化從來沒有,也永遠不會有,一個所謂的標準定義和統一模式。每個人的理解和表述都是正確的。
企業文化的外在表象,被概括為四大層面:理念層,行為層,制度層,形象層。對于這個理論體系,很少有人提出質疑,是最為公認的一種理論學說。無論是什么門派,都無法逃避這個理論學說的影響。所有的企業文化實踐,包括企業文化診斷、評估、設計、提煉,編寫、宣貫、建設、變革等等,都是建立在這個理論學說體系上。
這就導出傳統企業文化的第二個根本性定位錯誤——企業文化建設定位在授人以魚而非授人以漁。設計一套企業文化體系,編制一本企業文化手冊,再建造一組企業文化形象,繼而宣貫落地深植,這就是傳統企業文化的基本路徑。這些套路和模式所構建的企業文化,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。企業文化變成了一個僵死的、固定不變的,不可動搖的教條。
無論把企業文化當成什么,比喻什么,都不能忘記一個“活”字。如果是水,應該是活水。如果是魚,應該是活魚。總之,企業文化是一種活的靈魂。企業文化的生機活力,在于時時面對企業經營實際問題。只有在解決實際問題當中,企業文化才能永葆青春活力。
體系完善了,手冊出來了,企業文化建成了,怎么運用到具體實際當中?咨詢公司專家大師只有一個答案:宣貫落地深植。但是,很多具體措施,都沒有落實到關鍵問題上,即與企業戰略相結合。這就是傳統企業文化的第三個定位錯誤——企業文化功能定位在戰略之外而非戰略之中。
有人提出戰略導向型企業文化,有人提出企業文化是戰略的戰略,也就是企業文化和企業戰略的關系,不是在前就是在后,不是在左就是在右,不是在上就是在下。沒有看見有人說過,企業文化就在企業戰略當中。事實上,企業文化和企業戰略應該是一體的,而不是二元的分離的。凡是與企業戰略割裂分離的,都不是真正的企業文化,而只是企業文化的外在形式。企業文化必須與企業戰略**匹配互相協作,才能為企業經營實際做好服務。企業文化長期被邊緣化,形式化,表象化,剝離化,都說明了這個定位錯誤的存在。不少企業只是在口頭上重視企業文化與企業戰略結合,卻沒有在體制機制上予以保證。沒有體制機制保障,企業文化和企業戰略結合就是一句空話,企業文化不流于形式也必然是個神話鬼話。
總而言之,回顧幾十年來國內對企業文化的理論和實踐,歸納起來就是這三個根本性的定位錯誤。正是因為建立在錯誤的定位基礎上,所以才導致了理論的荒謬和實踐的荒唐。深入分析其根本原因,還是在于是否真正理解了企業文化的“道”。很多人把理念價值觀之類的理解為道,制度行為理解為法,具體措施理解為術,這是完全錯誤的。理念價值觀本來是道,但一旦被具體提煉表達出來,書寫印刷出來,就不再是道本身,而變成是道的外在表象了。也就是說,那個寫在手冊里的理念價值觀之類的東西,并不是真正的道,而是道的表現形式。這個微妙的細微區別,劃分的卻是兩種境界的天壤之別,云泥之分。真正的企業文化之道,是其內在的活的靈魂。企業文化活的靈魂,就是一切以企業經營實際為導向,為解決實際問題而服務。
企業文化的現代化變革,首先就要解決這三個根本性的定位錯誤。未來的企業文化面臨兩個變革任務,一是對外要現代化,也就是要主動適應現代社會和積極引導未來市場。二是對內要機制化,也就是要把自己變成活的機制,而不是僵死的教條體系。